【作者简介】
李时容——他的诗里,有我们每个人的烟火人生
读《时容诗话》之前,先被作者李时容的经历打动 —— 他的人生,本身就是一首充满烟火气的长诗,没有半点 “文人架子”。
他的手,既握过锄头、粉笔,也握过钢笔、公章,最后还是落回到写诗的笔上。他在序里说:“我写诗既没有什么伟大的动机,也没有选取什么重大的事由,常常是一时兴起或心中有点什么小感动,便写成一些押韵的文字。不过,每一首诗都是我心灵的悸动。”
没有 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,没有掉书袋的冷僻典故,他写的是朋友去世的伤感(《送别好友》:“一生相交为诗酒,金钱往来无分文”),写的是疫情被困的焦虑(《困顿物语》:“冬夜玉兰树,昔日青翠满头,今日枯枝独立,顿感共享孤独”),写的是老去的坦然(《自嘲》:“我用我眼看世界,天马行空无束缚”)。
就像你隔壁那位爱唠嗑的老大哥,坐在藤椅上,给你讲他这辈子的故事,没有拔高,没有修饰,却句句戳中人心 —— 因为他写的,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的平凡与真诚。
【内容简介】
三个让人拍案的 “诗学观点”:原来诗从不是文人专利,是普通人的生活解药
翻开《时容诗话》,最惊喜的是李时容先生把 “诗” 从云端拉回了地面。他没讲复杂的格律,没谈深奥的意境,只告诉我们:诗就是生活的 “调味剂”,是心灵的 “急救包”,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的 “小浪漫”。
1.诗是 “文明的吃相”:别让吃饭只成了 “填肚子”,仪式感藏在细节里
李时容在序里写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观点:“世上之所以有诗,是从人们追求吃相开始的。”
看到这我突然想起,上周和朋友约饭,她全程盯着手机回复工作消息,菜凉了都没动几筷子。我们早就忘了,吃饭不仅是填肚子,更是和人的联结 —— 是给爱人夹一筷子他爱吃的菜,是朋友聚会时分享最近的趣事。
这些藏在 “吃相” 里的仪式感,就是最朴素的诗。就像李时容说的,“生活和动物一样找吃的,但人讲究吃相,这装腔作势久了,就成了文明”。我们不用像李白一样写诗,但至少可以放下手机,好好吃一顿饭,让平凡的日子多一点 “讲究”。
2. 诗是 “普通人的心灵笔记”:焦虑时,有人替你说出心里的 “堵得慌”
2020 年疫情被困时,李时容在金峰高中的校园里,写了一组《困顿物语》,八首诗,写空无一人的校园、落尽叶子的樱花树、孤独开放的茶花,没有喊口号,全是实实在在的焦虑与期待。
他写樱花树:“胸中有着灿烂的梦想,静静地潜伏在寒冷的枝头,从年去到年来,陪伴我的,是寒风嗖嗖”;写茶花:“君自雍容吐芬芳,仙姿独展无媚言,不夸冰雪傲霜开,天性独尊世无前”。
文字就是最好的倾听者。你不用会写诗,哪怕发一条朋友圈 “今天吃到了小时候外婆做的味道”,这些细碎的记录,都是你的 “生活诗”—— 它不是为了给别人看,是为了告诉自己:我的情绪,值得被看见。
3. 诗是 “老去的酿酒坛”:别怕老,你的过往都是值得写的故事
李时容 65 岁编辑这本诗话时,写了一首《自嘲》:“一生漂泊在江湖,二十四史未通读,孔孟章节懂大义,野史杂谈装满腹,提笔行文带野味,立意构思寻殊途。” 没有悲叹,只有坦然 —— 把一辈子的坎坷与收获,都酿成了诗。
我们都怕老,怕平凡,怕自己的日子没意义。但李时容告诉我们:年轻时的打拼、中年的迷茫、老年的回忆,都是值得写的故事。就像他把种田、教书、办学的日子写成诗,我们也能把带娃的疲惫、工作的烦恼、回家的温暖写成句子。